[记录设置]
进行摄像机录制和播放时的各类设置项目。
设置系统频率、行数、记录格式和录制方式。
项目 | 设置说明 | |
---|---|---|
[记录卡槽] |
选择录制介质的插槽。 [microP2]:使用microP2存储卡(插槽1和2)。 [P2]:使用P2存储卡(卡插槽3)。
| |
[文件分割] |
选择录制文件的分割方式。 [单一文件]:使用一个AVC-LongG格式的文件将剪辑记录到microP2存储卡(超过32 GB)。 [分开记录]:无论采用何种记录格式,剪辑每达到4 GB时将分割一次。 [短片分离]:无论采用何种记录格式,剪辑每达到128秒时将分割一次。
如果使用一个文件记录剪辑,则不能将剪辑复制到P2存储卡或32 GB microP2存储卡,或者复制或导出到存储设备。 选择[单一文件]时,无法进行低码流素材录制。此外,主菜单→ [记录设置] → [双码流设置] → [编解码应用]设为[代理码流记录(P2)]或[代理码流记录(P2&SD)]时,不能选择[单一文件]。 选择[短片分离]时可将剪辑分为每个长约128秒的录制文件,但在P2设备上操作剪辑缩略图时,可将这些录制文件作为单个剪辑操作。单个连续录制时间约为3.5小时。间隔、单次、循环和背景记录模式下禁用[短片分离]。 | |
[记录] |
选择记录格式。 [标准]:进行标准记录。 [间隔记录]:执行间隔记录。 [单次拍摄]:执行单次记录。 [循环记录]:进行循坏记录。
| |
[特殊记录设置] |
[记录保持] |
选择是否保留[记录]设置。 [打开]:保留设置。 [关闭]:不保留设置。下次开机时始终为[标准]。
|
[单次拍摄记录时间] |
设置单次记录的记录时长。 [1frm],[2frm],[4frm],[8frm],[16frm],[1s]
| |
[间隔时间] |
设置间隔记录的间隔时长。 [2frm],[4frm],[8frm],[16frm],[1s],[2s],[5s],[10s],[30s],[1min],[5min],[10min]
| |
[延迟记录] |
选择在进行间隔记录或单次记录时是否将记录开始时间延后约1秒。 [打开],[关闭]
| |
[预记录模式] |
选择是否进行预记录。如果选择了[打开],预记录将在HD模式下进行约3秒,在SD模式下进行约7秒。 [打开],[关闭]
| |
[连续片段记录] |
选择是否进行连续片段记录。 [打开],[关闭]
| |
[同步记录] |
选择是否进行同时记录。 [打开],[关闭]
| |
[同步备份记录] |
选择是否进行背景记录。 [打开],[关闭]
| |
[双码流设置] |
[编解码应用] |
选择录制低码流素材数据的介质。 [代理码流记录(P2)]:将低码流素材数据录制到P2卡。 [代理码流记录(P2&SD)]:将低码流素材数据同时录制到P2卡和SD存储卡。 [流]:输出视频流。 [关闭]:不录制低码流素材数据。
如果无法更改[编解码应用]设置,可更改[代理码流记录模式]或[视频流模式]设置。 |
[代理码流记录模式] |
设置低码流素材数据的录制模式。 [LOW 2CH MOV],[HQ 2CH MOV],[SHQ 2CH MOV],[AVC-G6 2CH MOV]
| |
[视频流模式] |
设置视频流的传输模式。 [低],[HQ],[AVC-G6],[SHQ(QoS)],[AVC-G(QoS)]
| |
[代理码流记录状态] |
选择是否在寻像器和LCD液晶屏中显示低码流素材数据的录制信息或消息。 [打开]:显示低码流素材信息录制和录制开始时SD存储卡的剩余容量。始终显示警告信息。 [关闭]:警告发生时仅显示三秒钟的低码流素材和SD存储卡的警告信息。
| |
[Qos 最大码率值] |
设置QoS工作时视频数据的最高比特率。通过摄像机操作启动连续播放分配时使用此设置。 在主菜单→ [网络设置] → [视频流设置] → [开始键设置]中选择[摄像机]时,可设置此项。 [256Kbps], [512Kbps], [1Mbps], [1.5Mbps], [2.5Mbps], [3.5Mbps], [6Mbps], [9Mbps]
当[视频流模式]设为[SHQ(QoS)]时,不能选择[9Mbps]。 | |
[Qos 最小码率值] |
设置QoS工作时视频数据的最低比特率。通过摄像机操作启动连续播放分配时使用此设置。 在主菜单→ [网络设置] → [视频流设置] → [开始键设置]中选择[摄像机]时,可设置此项。 [256Kbps], [512Kbps], [1Mbps], [1.5Mbps], [2.5Mbps], [3.5Mbps], [6Mbps], [9Mbps]
| |
[视频流延迟模式设置] |
设置连续播放分配期间的延迟模式。通过摄像机操作启动连续播放分配时使用此设置。 在主菜单→ [网络设置] → [视频流设置] → [开始键设置]中选择[摄像机]时,可设置此项。 [普通模式]:如重视连续播放的稳定性,设置此项。 [短延迟模式]:如重视减少连续播放的延迟,设置此项。
| |
[片段起始标识] |
选择每次开始记录时是否在记录开始位置自动添加文本提示。 [打开],[关闭]
| |
[时间标记] |
选择是否在拍摄的视频上添加[日期]/[时间]信息。 [打开]:在视频上添加在[日期]/[时间]项设置的信息。 [关闭]:不在视频上添加在[日期]/[时间]项设置的信息。
| |
[时码状态模式] |
设置内置时间码发生器得计数模式。 [DF]:使用丢帧模式。 [NDF]:使用非丢帧模式。
| |
[时间码发生器] |
设置内置时间码发生器提前的操作模式。 [自由运行]:无论操作模式如何,均提前。 [记录运行]:记录进行过程中提前。
在可变帧频模式下进行原生记录时,如果拍摄和记录的帧数不同,时间码将变为[记录运行]。 | |
[时间码预置] |
设置要记录的时间码的默认值。 | |
[用户比特发生器模式] |
选择用户比特模式。 [用户设定值]:选择已设置的用户比特值。 [时间]:选择本地时间。(小时、分钟和秒钟) [日期]:选择本地日期和时间。(年、月、日、小时) [外同步]:记录当前输入到〈TC IN/OUT〉端子的用户比特值。 [时间码发生器]:将[时间码发生器]值记录为用户比特。 [帧频]:选择摄像机的成像信息(如帧频等)。 [同步]:读取记录到卡上的值,并连续记录该值。
| |
[用户比特预置] |
设置用户比特。请注意,[用户设定值]必须针对[用户比特发生器模式]进行设置。 | |
[VITC用户比特模式] |
选择VITC用户比特模式。 [USER/EXT]:当[用户比特发生器模式]为[外同步]时,则追踪该数值;如非[外同步],则记录在[用户设定值]内设置的用户值。 [时间]:选择本地时间。(小时、分钟和秒钟) [日期]:选择本地日期和时间。(年、月、日、小时) [时间码发生器]:将时间码发生器值记录为用户比特。 [帧频]:选择摄像机的成像信息(如帧频等)。 [同步]:读取记录到卡上的值,并连续记录该值。
| |
[记录元数据] |
[读取] |
加载保存到SD存储卡的元数据上载文件。 |
[记录] |
设置是否在录制时添加加载的元数据。 [打开]:添加元数据。 [关闭]:不添加元数据。
| |
[用户场景片段名称] |
设置要录制到[用户场景片段名称]的数据。 (当[记录]为[打开]时) [类型1]:记录加载数据的设定值。 [类型2]:记录加载的数据和计数值。 (当[记录]为[关闭]时) [类型1]:记录与[全球场景片段ID]相同的值。 [类型2]:记录与[场景片段名称]相同的值。
| |
[卡序列号] |
启用/禁用将文本提示(带有存储卡序号或类型)录制为元数据的功能。 [打开], [关闭]
| |
[初始化] |
删除所有加载的元数据并初始化。 | |
[属性] |
检查和修正加载的元数据。 | |
[LANGUAGE] |
设置用于显示元数据的显示语言。 [ENGLISH],[中文] |